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辛店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项目,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集中签约。此次签约是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首单。
据成交公告显示,出让方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与购买方绥德县辛店德水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交易金额150万元。经科学评估,此次交易涵盖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部分,其中物质供给包括红薯、核桃、红枣等农业产品1.44万公斤;调节服务包括土壤保持和固碳增汇折算的碳汇CO2当量1万吨;文化服务包括旅游康养和休闲游憩的部分文化服务合作经营等。此次交易资金将全部用于辛店沟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提质增效,对于拓展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将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提供经验。
七十载系统治理,“三跑田”变“三保田”
交易首单的落地,是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2023年陕西省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的最好水平,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质,渭河干流连续6年达到Ⅲ类水质,延河、无定河、北洛河等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
这种变化在7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绥德县辛店沟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左岸,被称作“西北旱码头”,这里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曾经沟壑纵横,沟内地表支离破碎、梁峁起伏、坡陡沟深,海拔84米至1040米,水土流失严重。
年过九旬的徐乃民,是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原总工程师,他亲眼见证了绥德县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让黄土高原“由黄变绿”、黄河水“由清变浊”的显著成效。徐乃民回忆,当年每当暴雨来时,山峁与山坡上泥沙俱下,经过沟底冲入支流、汇入黄河。建设淤地坝后,经淤地坝阻挡,水道变宽,水流渐缓,肥沃的泥沙淤积于沟底,清水经溢洪道流走,沟底就“变”出了良田。
据了解,建设淤地坝,是陕北地区民众在长期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最早的淤地坝,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是关键。我们通过实施淤地坝工程等措施,持续推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徐乃民介绍:“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在这里,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坝地变成当地老百姓的‘致富田’。”
70年来,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持续开展水土流失规律观测等工作,进行了60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了130多项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产实践,极大地推动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形成了“戴帽子、系带子、穿靴子”的“三道防线”。
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科技科副科长崔乐乐介绍,“三道防线”是指在梁峁坡地修田造园,在沟谷坡地种树植草,在沟道内建淤地坝系,由此构建起一个从峁顶至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程体系。形象地说,就是“头顶戴帽子、腰间系带子、脚上穿靴子”。“三道防线”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全面提质增效,逐步朝“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综合治理的方向阔步迈进。
林草覆盖率、质量双提升,黄土高原“碳源”变“碳汇”
“现在的辛店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0%,已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长流’的生态治理效果。”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说:“保住土、蓄了水,人进沙退、山河向绿,水土保持功能全面提升。”
2021年绥德县辛店沟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目前已基本形成“水土流失观测试验区、坝系集雨节灌区、科普交流示范区、高效水保植物展示区、农业高效利用区和生态自然修复区”的格局。随着林草覆盖率和质量提升,黄土高原也由“碳源”转变为“碳汇”,已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发挥着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效应。
“这是《意见》发布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的首单,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先行先试。”喻权刚介绍:“这为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创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