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盐城港,集装箱整齐排列,码头桥机忙碌吊运,车辆有序穿梭,一派繁忙又充满活力的景象。
日前,江苏盐城港自动化集装箱堆场(以下简称堆场)获得TUV南德意志集团颁发的《组织碳中和达成核查声明》,成为国内港口首个获得“碳中和”认证的堆场项目。在核查声明中,该集团表示——“盐城港自动化集装箱堆场于2023年8月1日—2024年7月31日类别1—4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成碳中和”,确认符合标准要求。
作为盐城港打造低(零)碳港口的一项重要实践,堆场自建立之初就将“零碳”定为目标。那么,它是如何实现零碳运行的,背后还有哪些绿色密码?
绿电+新能源,经济与环保效益双赢
“通过使用绿电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设备以及智能化管理,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全面实现了‘零碳’运营目标。”盐城港航运集团负责人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拥有112公里海岸线、近5000平方公里海域,在风电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堆场的绿电主要来源于风电和光伏发电,使用量达到75%。
“全面构建‘绿电’能源微电网,实现堆场能源结构清洁化。堆场和风电开发公司达成合作,开发风电专供堆场使用,目前堆场风电的使用量占比达55%。同时,推行光伏板全覆盖,解决20%的场区用电。今年1—9月,累计光伏发电53.28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498.75吨。”盐城港航运集团负责人说。
作为集装箱堆场,日常运行会用到吊机、堆高机、叉车、集卡等各种流动机械,以前都是使用燃油设备。如今,堆场全部引入电动新能源设备,实现堆场“无油化”。
使用新能源设备会不会增加成本?“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新能源设备前期投入大,但如果能使用5年以上,就能实现经济与环保效益双赢。”盐城港航运集团负责人说,“以一台堆高机为例,市面上燃油机器价格在130多万元,而新能源设备在170万元。但在使用过程中,用电比用燃油更优惠,加上保养费用低,超过一定年限后,新能源会越用越便宜。”
考虑到陆上新能源设备的里程限制,堆场还充分利用现有内河电动集装箱船舶,开展海河联运“穿梭巴士”业务,打造了全国首条从内河运输到车辆短驳到堆场提落箱到码头装卸全绿的“零碳”全链物流。
无人化操作,效率提升能耗减少
站在大丰港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控制中心,操作系统发出指令,新能源电动集装箱卡车前往堆场,两名轨道吊司机远程监控着4台自动化轨道吊,精准定位,瞬间完成抓箱、落箱。
400亩的堆场,除了集卡司机,不见一人。
这也是江苏沿海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年集装箱周转量可达到100万TEU。据了解,堆场集成自动化无人轨道吊、智能一体化TOS系统、数字孪生等系统建设,实现了堆场作业的无人化操作、轨道吊无人驾驶、闸口无人值守、集装箱无人理货、配电房无人监控等智能化管理。
科技赋能,带来了效率提升,也带来了绿色智慧管理方式的转变。
通过智慧管理,堆场设备远程操控比例达到1∶6,人工投入降低80%,抓箱效率提升35%以上,单箱作业时间缩短至两分钟,堆场设备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当集卡进入闸口时,综合检测系统识别集卡、集装箱的信息后自动放行,相较人工过闸时间缩短75%。
“以前,工人需要爬到20多米高的驾驶舱操作吊机。如今,只有在出现偏差时才需手动修正。”堆场操作组员工殷小锁在工作中感受到了自动化带来的改变,“现在的码头堆场,每小时能完成32个集装箱吊装,效率提升一倍的同时也减少了能耗。”
“在智慧安保上,堆场着力推动人防向技防转变,通过全场视频覆盖、周界报警系统、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实现全方位图像监视功能。”堆场中控室负责人苏伟告诉记者,“自动化监控替代了原先的人工巡检,实现了对堆场多处场景的智能监控,发生异常情况时可即时报警,保障港区安全。”
数字技术正在提升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堆场还建立了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将新能源电力数据做到可视化、可溯源化,以便合理调配优化能耗使用情况。”苏伟说,“我们还对堆场空调系统、配电房、海关闸口等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采购集装箱堆场高杆灯远程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节能化和智慧化。
向绿而生,逐绿而行。“零碳堆场”的绿色实践是盐城港“碳”寻未来的一个缩影。“作为江苏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盐城港将持续探索‘碳中和’建设优化的可行路径,勇当‘碳’路先锋,积极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低(零)碳港口。”盐城港航运集团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