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答记者问:新技术助污染减排和产能提升双赢
来源:第一财经 | 作者:章轲 | 发布时间: 1487天前 | 107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项焦化废水强化处理集成技术,应用于鞍钢、武钢等大型企业后,累计实现节水和废水回用1.1亿吨,并明显增加企业产值。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今天(28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突破,使传统重污染行业实现产能提升和污染减排“双赢”。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上午召开的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邹首民就有关科技投入与产出问题回答了第一财经记者提问。

邹首民介绍,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我国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可达性更强、经济可行性更加合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他举例说,在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中国目前是唯一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体系的国家。首钢股份(4.300,-0.04,-0.92%)(000959.SZ)迁安钢铁公司是世界上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业,使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成为可能。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大力推广超低排放技术。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生态环境部配合财政部管理的水污染防治资金、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累计下达2248亿元。

邹首民说,目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三步走战略,已完成“十三五”任务部署,正在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做好专项验收前各项准备。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已完成既定研究任务,正在组织验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一期项目实施顺利。

此外,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固废资源化、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先进核技术与核安全、全球变化及应对等十多个重点专项,基本涵盖了生态环境的各个领域。

邹首民介绍,在集中攻关和重点攻关方面,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以“1+X”模式组建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和“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聚集了全国50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大兵团联合作战”的科技协同攻关模式。

邹首民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环境问题成因机理以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等前沿基础研究。同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区域/流域全过程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提升系统治理与保护能力。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针对臭氧污染日益凸显的问题,生态环境部近期已组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及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的95个城市开展夏季臭氧治理攻坚行动,168个工作组深入58个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压力重的城市,已完成第一轮次强化监督帮扶。

“还将组织227个工作组,到78个城市开展第二轮次强化监督帮扶。”刘友宾说,目前,杭州、太原、济宁、淄博、南通、徐州等城市已分别开出当地第一张挥发性有机物违法排放罚单。

刘友宾介绍,从6月的监测数据来看,夏季臭氧治理攻坚开局良好,治理工作初见成效。95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为19天,同比提高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