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辽宁省考察调研,驻足锦州市东湖森林公园小凌河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句“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说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历次东北考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念兹在兹。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这份信心来源于东北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更应当落在保护运用好生态环境优势的责任和行动中。
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优越,拥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众多山脉,松花江、嫩江、辽河等诸多水系,森林、草原、湿地、黑土、冰雪等多类型生态系统,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红松、人参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等重要商品粮基地,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东北地区地处农牧交界带和森林交界带,生态链薄弱,被破坏后不易恢复。因此,保护好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
为保障生态安全,必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空间,守住国土空间格局的生态安全边界。必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为核心,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守住生态系统功能安全边界。必须在履行生态保护责任上,牢固树立防范和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的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住生态保护职责的安全边界。
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东北是我国最早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地区,但曾经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本溪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辽宁人民母亲河辽河一度水质恶化,被国家列入“三河三湖”之一进行重点防治。
惨痛的教训警醒我们,东北振兴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服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总体目标,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要抓手,以绿色创新为根本出路,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推动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变。充分利用并不断扩大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理念,优化生态产品供给结构,推进寒地冰雪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等新业态,加快建立碳汇经济体系,全面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
要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高纬度和冬季漫长严寒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部分群众在餐饮、生活用能等方面存在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现象已得到极大改观,但在行为惯性的驱使下,一些群众还没有彻底改变铺张浪费的陋习。东北振兴的底色是绿色的,每个人都应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与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和批评家,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环境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主体协同推进的事业,全面推动环境知识普及、环境体验和环境实践,通过教育改变生活方式,走出“面子文化”、盲目攀比和热衷炫耀的怪圈,把绿色、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习惯。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民共享。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发展成果由各界群众共享的现代化。
东北振兴中,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更多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城市公园等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场所。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全社会在共享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与绿色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