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江山市贺村镇坛石溪水生态修复工程现场忙而有序。施工设备昼夜不停,原本的裸露山体、荒废田地已逐渐显现绿意,带动坛石溪流域两岸重塑完整“生态链”。
在施工图上,这条总长7公里的生态缓冲带,犹如一道拔地而起的生态屏障。“多年来,汛期断面水质反弹的‘疑难杂症’,终于得到根治。”浙江省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鸿斌说,工程结束后,坛石溪将对水体净化、防洪排涝等起到明显作用。
今年以来,衢州市把汛期污染防治摆更加突出位置,在全国率先探索汛期污染强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包括深化水生态环境修复在内的污染防治工作,实现汛期污染实时感知、科学分析、精准溯源,常态长效强化水生态环境管理。
污染强度“一屏在手”
今年的梅雨季“超长待机”。衢州境内频发的强降雨,多处流域河水猛涨,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在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内,早有全员作战的氛围:工作人员紧盯大屏,从每分每秒都在跳跃的数字指标中,汛期污染强度预警信息正实时滚动。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衢州市不少河道内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指标出现异常。”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赵晖介绍,目前,江山市四都镇、柯城区华墅乡的部分水体水质类别降到了V类,多次触发“碧水提质”应用场景的“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模块预警。
在旁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进行了演示——登录进入场景主页面,通过动态分析各断面污染因子、浓度高值及雨量情况等数据,直观呈现了衢州市184个水质监控断面汛期污染强度,实现断面汛期污染强度一表清、雨情变化及规律趋势一图明。
据介绍,今年以来,衢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搭建“碧水提质”应用场景的“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模块,打通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20个部门的50多个数据系统,归集水环境质量、水雨情、水文、水污染源、水利工程等涉水数据近8000万条,接入18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4座气象站、3座水文站实时数据,形成汛期污染强度实时感知系统。截至目前,已发出汛期污染强度超标预警信息53条。
污染源头“一网打尽”
“近年来,衢州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汛期部分国控断面水质仍存在着异常波动现象。”赵晖说,带着问题去,奔着效果去,是衢州市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改革始终坚持的导向。
为解决这一顽疾,衢州市生态环境局主要领导带头指挥部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推进、抓协调、抓攻坚,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从确定不同河段污染强度到研判不同领域污染贡献源,最终开出了“两张药方”。
今年年初,衢州生态环境局开始创新大数据排查方法,在归集多维度数据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智能研判模型,实现污染问题实时动态分析。
“关于如何构建科学严密的大数据排查体系,我们确实花了一番心思。”在模块系统里,工作人员边操作边介绍,一方面,通过建立分河段精准研判模型,按雨晴不同场景状况,一图归集上游断面浓度变化状况,精准确定影响污染强度的主要河段;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分指标比对研判模型,针对水土流失、农业面源、生活污染等不同领域污染因子贡献的差异性,分类统计分析各河段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浊度等指标,快速研判各河段主要贡献源。
水环境管理,究本溯源是关键。“根据横向、纵向两大维度研判所生成的数据模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锁定污染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举措,控制住水质恶化趋势。”衢州市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张红剑说。
发现问题精准介入
“嗡——”伴随高速旋转的扇叶声,一架无人机从江山港河畔徐徐升起,空中巡查画面实时呈现在工作人员的手持屏上。
“我们正在对双港口国控断面的3个异常断面河段进行巡查。”工作人员介绍,5月份以来,双港口断面连续出现了多次水质预警,通过数据模型分析比对,快速锁定并发现有关问题。经过两个月的整治,双港口断面总磷浓度从0.140mg/l降至0.053mg/l,成效显著。
汛期污染问题的全面排查、有效解决,得益于汛期污染强度应用场景发挥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我们创新建立了汛期污染‘实时感知预警—线上辅助分析—线下核查确认’的排查模式,依托算法模型开展研判分析,明确主要污染指标,锁定断面汇水区域最小污染来源范围,结合无人机巡航、人工核查、现场采样检测等线下排查手段,实现汛期污染精准溯源。”张红剑介绍。
此前,已针对双港口国控断面汛期污染问题开展分析溯源,确定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依托算法对该断面2000多平方公里的汇水区域进行线上排查,精准锁定200多平方公里的污染来源区域,通过线下排查发现并交办问题30余个。
为保证汛期污染问题排摸整改的顺利推进,相应配套措施随之建立,全市一体齐抓共管的格局正在形成——汛期以来,市治水办、市河长办、大数据专班等有关部门全程参与、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形成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和反馈问题工作闭环。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发现各类涉水问题2715个,其中重点问题26个,一般问题2689个。各类涉水问题已完成整改2417个,整改率达89%。
修复治理一体发力
马金溪畔,芳草连天,不少村民沿着波光粼粼的溪流散步、嬉闹。
可过去,每逢雨季,洪水泛滥,溪道多年未疏浚,污水便会倒灌入村,这里一度满目狼藉。经过系统治理,如今的马金溪畔,芦苇、香蒲、三棱草和野生水草随波流荡,农房村舍鳞次栉比、树木掩映的下淤绿水环抱,成为衢州水生态修复治理的示范工程。
从环境治理到生态保护和修复,水环境管理路径转变的探索,不仅在山水间、村庄里,也在城市、乡村遍地开花。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一轮的汛期污染治理摒弃了老路,而是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加强水土流失监管、推动城乡面源治理、启动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工作,衢州均在全面推进。
2022年,编制《衢州市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通过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综合施策以生态修复防止地表径流和面源氮磷流失污染。截至目前,已在全市9条重点河段建成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25.3公里,全市有5条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已完工或开工建设。
在智造新城的城东污水处理厂中控大屏上,运行数据实时更新,均达到排放标准。在此时的烈日下,工作人员正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行“回头看”,当场打开窨井盖,深入排查、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目前已交办并整改10个污水排放问题。
在衢江区高家镇陈宅行政村陈宅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施工现场,管网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近年来,衢州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污水治理城乡一体化,开工建设改造356个污水治理设施,在源头上和过程监管中进一步确保农村污水排放达标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