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山镇的王大姐这几年在自家的三层小楼里开起了农家乐。因为镇子周边景色优美,游人络绎不绝,一直以来饭馆生意都还不错。最令她高兴的是,她之前最头疼的邻里矛盾问题,现在也消失了。而问题的解决,竟源自于洪雅县今年正在大力开展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从2005年起,眉山市就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启动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试点与探索。洪雅县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不仅走在了前列,还尝到了农村环境改善的甜头。
随处可见多种多样的污水处理站
“就是原来我家下水道排出来的水噻!之前都是从门口沿着路边流走了,邻居嫌臭嘛,半夜还过来找我们理论。”王大姐站在家门口指着路边的水沟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王大姐家里产生的生活污水就只能随意外排,既污染环境,也给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
“原来我们镇上的污水处理站还没有覆盖到全部的居民,今年正在扩建改造,要把场镇周边的农户都覆盖到。”中山镇党委书记何慧说,“今年完成的一期工程已经把东边的31户农户纳入进来了,王大姐家也在这里面。”
离开了王大姐的农家乐,记者又来到了隔壁的前锋村。刚到村口,记者就见到了立在路边的一块牌匾“洪雅县前锋茶叶主题公园”。据介绍,前锋村目前种植有2300亩有机茶,其产出的茶叶已经经过了国家相关机构的有机认证。
而就在茶田旁,建有一座微动力污水处理站。距离处理站不远处,就是青衣江的支流安溪河。这座小型处理站承担着周边31户村民和一家茶厂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在这设置一个处理站,一方面是为了不让污水进入安溪河,最后流入青衣江;另一方面也是可以将废水还田,物尽其用。”前锋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前锋村周边种植的都是茶叶,需要经常施肥和灌溉,每年用水量不少,“这边排出来的水里有氮和磷,正好能给茶树提供养分。”他指着茶树间的喷灌管道示意道。
“我们的安溪河和青衣江,现在常年保持Ⅱ类水质!”这位中年汉子提起家门口的这条河,脸上充满了骄傲。
在东岳镇稻香湾,记者又见到了几座形态各异的污水处理站。有建在村民家门口的,也有建在斜坡上的,还有只供一户农户使用的;有微动力的,也有无动力的,还有使用太阳能的……这些污水处理站都有着同样的特点:完全看不出、闻不到任何污水的影子和味道。
因地制宜打造“一二三四五”模式
在记者此行的前一天,洪雅县获得了四川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天府旅游名县”称号。而在此前,洪雅县已是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
在这一个个荣誉的背后,生动反映出洪雅县委、县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蕴含着洪雅人民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和付出。
洪雅县委、县政府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打赢碧水保卫战、乡村振兴的重要行动,主要有四大特点。治理决心大,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编制洪雅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治理资金投入大,整合各类资金7214万元;制定奖补政策,厕污共治补助3000元/户,厕污分治灰水治理补助1000元/户。治理标准高,青衣江是眉山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全县对青衣江流域重点区域,在沿江、沿河、沿湖、沿库、人口聚集区和环境敏感区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提高治理标准。治理推进快,2020年以来,全县上下勠力同心,已完成32152户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年目标任务的80.4%,完成市定目标的107.2%。
“我们在考虑处理站的选址时,不是按照村、镇的行政区划去确定的,而是哪里离居民近,就建在哪里;哪里适合,就选在哪里。”洪雅生态环境局局长向永君说。利用当地“雅韵花溪”任务建设的契机,在东岳镇稻香湾区域选择了6个不同类型的点位(共计82户农户)进行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前后对接了7家公司到现场勘查、制定方案,最终确定了4家治理公司采用不同治理模式进行试点工作。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6个试点点位已全部投入使用。
在多方推进下,洪雅县逐渐形成了一套“一二三四五”治理模式。聚焦2020年实现4万户、100%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这一目标。坚持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革命”两大革命同步开展。确保技术、土地、资金三个要素作为保障。建立“全方位发动机制、全周期管理机制、全过程监管机制、全覆盖监测机制”四项机制有力推进。全方位系统性开展五种模式综合治理:一是接入市政管网,采用“接管优先”,就近接入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二是一体化设备处理,对联户数40户以上的聚居点,采用一体化设备处理;三是微动力处理池+人工湿地处理,对6户以上40户以下的聚居点进行处理;四是散户黑灰分离处理,对联户数低于6户的聚居点,采用两个无动力三格池并联+人工湿地处理;五是房前屋后自然消纳,对于居住人口少、远离江河水域的散户,利用房前屋后林地、园地、菜地、农田自然消纳。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运行保障机制,积极倡导农村居民转变生活理念和方式,主动参与后期运维管理。”曾任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现任洪雅县委副书记、县长的周代军在一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调研中这样表示。
创建机制探索全域治理新模式
不仅是洪雅县,整个眉山都在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行动。眉山市建立了“高位治理、统筹治理、精准治理”的工作机制。
高位治理。眉山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党政目标绩效考核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考核,主要领导坚持每半年召开现场推进会。市人大开展《眉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制定,市政协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民主监督和协商重要内容。
统筹治理。眉山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县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推行农户申请、村社初审、乡镇审核、部门备案、村社建设、乡镇验收、部门抽查“七步法”,开展项目建设。乡镇作为组织主体,明确治理措施。村社作为实施主体,具体落实工程建设。统筹厕污共治。将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有效衔接,做到农户生活黑水治理设施与生活灰水治理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运行。统筹建管衔接。20吨/日以上的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由区县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运行管护;20吨/日以下的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由属地村委会负责运行管护;散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由农户自主负责运行管护。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自治,积极探索运维资金筹集方式。
精准治理。优先推广就地消纳。对环境容量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推行还地还林消纳模式。对平原地区周边农田耕地充足区域,推行农田沟渠、塘堰等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模式。对房屋周边有菜园、果园、花园的农户,推行合理利用就地消纳模式。结合眉山地处岷沱江流域、水质保护任务重的特点,对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与重点小流域沿线,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精准选取3种治理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简便的治理模式:在靠近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区域,优先接管纳污;在聚集程度高、经济条件好的区域,推行一体化设施治理;在周边环境要求敏感、地形地貌复杂区域,采用家庭三格池、五格池加小型人工湿地治理。
目前,这些模式已经在除洪雅县以外的眉山天府新区、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丹棱县、青神县等地得到全面推广,遍地开花。
“近年来,眉山市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新建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306座、分散式三(五)格池+小型人工湿地池18.1万座,实施生态化改造就地消纳污水的农户达3.9万户,受益农户累计达35万户,63.6%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骆仕明介绍。2019年,眉山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纳入国省考核8个断面水质全面达到省定标准,重点流域优良水体数量由2017年的两条提升为14条,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眉山而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何再接再厉,早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则是接下来眉山要为之努力与奋斗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