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长治市8个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达到87.5%,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2020年及“十三五”约束性指标任务。2021年1-6月,全市10个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达到80%,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长治市是如何做到的?
近年来,长治市以倾力打造太行宜居山水名城为目标,围绕“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做到“三个并举”(治污减排和生态扩容并举,系统治理和靶向治疗并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举),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近3年来,共投入上百亿元用于水环境保护治理
近年来,长治市始终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工作,亲自协调解决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难点问题。
市政府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水生态环境联席会议,重点研究解决当前的水环境问题。近3年来,全市共投入上百亿元资金用于水环境保护治理。
“2018年,长治市通过申报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得6亿元资金支持;今年6月,通过申报全国海绵示范城市,又获得10亿元资金支持。”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晚花说,这些真金白银不仅促进全市建成区黑臭水体100%消除,而且让全市进一步转变了发展理念,明确了发展方向,强化了顶层设计,系统提出并上马了一批内外兼修的好项目,加快了长治实现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关部门联防联控,凝聚攻坚合力
近年来,长治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与住建、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全面实施联防联控,由过去的“独角戏”转为“大合唱”。
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例,长治市生态环境局会同住建部门连续3年联合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会同水利部门联合开展河长制工作考核;会同住建、水利、水文、气象部门实现给排水、水资源、水环境、水情雨情等相关数据的资源共享;年底各县区各部门均能按时按要求将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及支撑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市水防办备案。
长治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密切配合,各部门之间已建立通力合作、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不再拘泥于“不见文件不办事”,业务科室、对口单位工作人员之间,通过电话、微信的方式就能把工作办好,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机制
“十三五”以来,长治市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为手段,努力实现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2016年起,长治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每个月对各县区地表水跨界断面实施生态补偿,共奖励3350万元,扣缴7920万元,生态补偿机制由“空头支票”变为“真金白银”。
长治地处晋东南,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汛期水质稳定达标对长治市而言尤为关键。
为此,长治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主城区雨季调控机制,利用市区1.3万吨CSO调蓄池、市污水处理厂4万-5万吨余量和下游每天12万吨处理能力的人工湿地实施联合调蓄,降雨时约可调蓄雨污水10余万立方米,做到了“小雨不溢流,中雨少溢流”,有效缓解了初期雨水对断面的冲击。同时,建立完善断面水质预警工作机制。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手工监测掌握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及时下达提醒函或督办通知,有效避免了水质恶化趋势。
针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出水持续超标问题,长治市生态环境局除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外,还组织专家赴现场答疑释惑。
2020年底,专家帮扶指导组在屯留区污水处理厂现场帮扶指导12天;今年初,又在沁源县污水处理厂现场帮扶10天,做到环保设施一天不恢复正常运行,专家组一天不撤离现场。
实施大工程,补齐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水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治理项目的强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长治市以项目为抓手,有效弥补了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板。
2018年,长治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启动上党区、壶关县等县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2019年底,提前一年完成退出劣Ⅴ类水体的目标任务;2020年底,圆满完成了壶关县等6个县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新增处理能力6万吨/日。至此,全市城镇污水实际处理能力提高到45.3万吨/日,在全省排名前列。
雨污不分流是许多城市建设的通病。2020年,长治市投资5.95亿元,加快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完成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86.883公里,特别是对主城区内7条主干道,共16.624公里合流制管网进行了雨污分流管网改造。
赵晚花介绍,2021-2023年,长治市还将完成645公里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结合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基本解决汛期雨污直排影响河道水质的情况。